1992年炒股配资服务,张爱萍将军和李又兰女士迎来了他们的金婚纪念日。这一年,他们结婚已经50年。作为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、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部长的张将军,这个特别的日子无疑是值得庆祝的。然而,他们并不认为这个纪念日需要过于隆重的庆典。张爱萍夫妇把这个日子看作是普通的家庭聚会,打算只是简单地吃一顿饭,和家人聊聊天,增进亲情。
那时,张爱萍将军因为家里的房子在维修,暂时搬到了西山的住所。于是,他们的金婚庆祝活动就在这个简单而温馨的地方举行。张爱萍的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,各自住在外面,唯有三儿媳常年住在家里,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婆婆。当天,三儿子和各自的家人也都来到了现场,忙碌着布置活动场地。虽然宾客不多,但屋里充满了笑声和温暖的氛围。
庆祝活动中,最让人感动的时刻之一是当张爱萍的孙子牛牛读起1942年张爱萍写给妻子的诗《佳期》中的一段:“相见恨晚,同难同甘”时,仿佛时光倒流,那对曾一起经历风雨、并肩走过50年的革命伴侣又回到了当年。
展开剩余79%那时,张爱萍还在担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,而李又兰则在新四军军部担任巡视员。李又兰因为受过速记训练,常常被抽调负责会议的速记工作。1942年1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,李又兰负责在主席台旁记录内容,而张爱萍正好在会议上。李又兰文雅的外貌和流利的谈吐吸引了张爱萍,但更让他印象深刻的,是李又兰在速记方面的才华。她能把长篇大论的讲话整理成一篇简洁且富有文采的文章,这令张爱萍十分钦佩。
有一次会议结束后,李又兰发现自己的露指手套丢了。天气寒冷,如果找不回来,除了会影响速记工作,还有可能引发冻疮。她焦急地四处寻找。这时,张爱萍出现了,递给她那副丢失的手套。李又兰感激不已,张爱萍笑着说:“要谢,就得用行动!你教我速记吧,我也来学。”李又兰一开始不解,觉得一个高层领导学速记没什么用处,但张爱萍却认真地说:“多学一点,总是好的。”于是,李又兰开始教他,不到两天时间,张爱萍就能速记大段内容,让李又兰对他更加惊讶。
两人也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,他们聊起上海的旧事,甚至聊到了张爱萍曾在武汉遇到的一群浙江学生。四年之前,这些学生曾因不愿离开,整整等了一天才见到周恩来。李又兰听后大笑,说:“我就是其中一个学生。”张爱萍恍然大悟,原来他们之前就曾“打过交道”,真是巧合。
随着两人接触越来越多,张爱萍渐渐发现,李又兰不仅气质高雅,而且思想独立。李又兰也欣赏张爱萍的直率和英雄气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有一次,在会议即将结束时,张爱萍为李又兰挑选了两件礼物,一把匕首和一只银圈。这些都是他在战斗中获得的战利品,并送给李又兰作为纪念。李又兰则也送给了张爱萍一份礼物,那是她亲手抄写的刘少奇的《战略与策略》。
张爱萍的情感逐渐转变成了深深的爱意,经过多次书信往来,他终于在1942年8月8日向李又兰求婚,李又兰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当天,张爱萍为她创作了那首诗《佳期》,表达了他们相遇的美好与不舍。李又兰也回赠了一份礼物,将那支派克钢笔上刻上了“萍”字。
婚后不久,李又兰怀孕了,为了不影响张爱萍的指挥工作,她决定暂时前往上海隐居,并在此期间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。夫妻俩共同商定了“三个约定”:第一,李又兰承担家庭的责任,不影响张爱萍的事业;第二,孩子要正直、自立、有作为;第三,夫妻二人都不溺爱孩子。
此后的岁月里,张爱萍一直投身战斗,而李又兰则在上海度过了艰难的时光,最终两人因战事回到了宁波老家。1944年,张爱萍被提升为新四军四师师长,他们才得以团聚。
然而,不久后,内战爆发,张爱萍带领部队再次出征,不幸身负重伤。李又兰赶到战场,始终不离不弃,照顾伤员并全力支持张爱萍恢复。数年后,他们经历了更多的风雨,但始终坚持相互扶持。
到了他们的28周年纪念日,李又兰写了一首诗,表达她对张爱萍深深的感激与依赖。而张爱萍也以一首诗回应,感慨彼此历经磨难仍能携手并肩。
时间飞逝,终于迎来了1992年,他们的金婚纪念日。那天,庆祝活动简单却充满了爱与温馨。张爱萍和李又兰的子孙都在场,送上了心意满满的贺礼。最令人感动的时刻,是他们的孙子牛牛代表父母送上祝福,并给奶奶戴上婚纱,补上了她当年没能穿的婚纱。
这一切,都成为了张爱萍和李又兰爱情的见证,见证着他们五十年的风雨同舟与相依为命。
直到2003年,张爱萍将军去世,享年94岁;2012年,李又兰女士也在93岁时离世。两人的爱情故事,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永恒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